姚志良, 男,1980年12月出生,河南信阳人,食品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任食品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偏向为大气污染与控制,讲授《工程流体力学》、《能源与情况》、《情况;び肟闪ぁ返瓤纬。在2013年1月9日召开的学校第三届科研事情大会上,姚志良以1262.1的科研总分,荣获学校2012年35岁以下理工科类科研总分第一名。
科研:价值的体现
荣获35岁以下理工类科研总分第一名,关于刚刚事情不到五年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姚志良体现:“获得称呼感受责任更重,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其他高校同龄青年教师还保存差别,另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心态平和,科研上有兴趣、有想法、有目标,思想上充满责任心,这是姚志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责任、踏实、低调”更是他做人办事的原则。
2009年,从清华大学情况科学与工程系结业的姚志良初到学校,正式开启在北工商的学术之路。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设备严重缺乏,他就在自己导师的资助,在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团队的老教授的支持下,在原有设备基础上,一点一点建立系统、寻求突破。“做科研是兴趣,一个项目、一个实验取得突破、进展,实现预期目标,会有成绩感。”怀着对科研这份浓厚的兴趣和目标,姚志良在借用设备的情况下不急不躁,一头扎进实验室,利用晚上、假期这些别人不使用仪器的时间里加班加点。他致力于利用车载测试排放系统针对实际门路机动车的排放进行采样测试,剖析机动车挥发物性有机物(VOCs)和细颗粒物(PM2.5)的组分排放特征,与古板的实验室台架测试相比更能反应出机动车的真实排放,在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灰霾污染频现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志良关于机动车排放特征、机动车排放清单、机动车排放控制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Journal of the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Energy Policy》《中国情况科学》《情况科学学报》等权威期刊上一一宣布。除此之外,他还担负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横向课题11项,横向课题到位经费149.84万元,加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北京市环保局以及国际相助等课题10余项。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宣布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CSCD收录15篇,并主编学术著作《机动车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与控制》。
姚志良曾谈到:“科研,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在科研的门路上,短短几年间,姚志良结果斐然、收获颇丰,这是他的坚持和坦然面对、积极克服困难的结果,这一串串数字、一篇篇论文、一个个项目是他“价值的体现”。而在谈到这些结果时,姚志良谦逊、低调:“是遇到学校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的这一大好时机,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空间;从学院到情况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师们都团结、积极向上,在这样好的气氛下,才有了施展自己的时机。”
教学:严格、立异
尽管科研任务沉重,姚志良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记者采访了他的研究生,在学生的眼中,姚志良严厉而平和,在专业、学术上一丝不苟、要求严格;在生活中悉心指导、无微不至,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刚刚开始事情时,比较忌惮学评教,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但厥后学生说没学到什么,深深刺痛了我”。从那之后,姚志良在专业和学术上对学生越来越严格,纵然《能源与培养》这样的选修课,也严格考勤注重实效,划定同学们完成期中小论文的写作和ppt的汇报,他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领导,关于论文和ppt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修改,直至完善。“严师出高徒”,姚志良谈到希望通过这些严格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展现自我的能力。虽然在课业上,姚志良恪守教规、严格要求,而在生活中他一改严厉作风,经常跟学生们相同,无微不至地体贴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从做事态度、要领各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姚志良认为教学立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焦点内涵,在教学中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生长,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由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姚志良在得知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们希望加入一些创业大赛、科研竞赛,而相关专业课大部分都在三年级开设,苦于不知道找哪位教师指导的情况后,在食品学院力推“英才施教”计划。这项计划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中选拔了一些对科研、立异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资助学生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和生长计划,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学生们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开展实验,在中期汇报和年度总结后,经过评审完成计划。因材施教的计划设定、细致入微的教导催促让同学们从这项计划中受益匪浅。
治理:统筹恰当 高效运作
除了科研人员、教师、导师这样的身份外,2012年5月,姚志良被任命为食品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和对外交流相助事情。在沉重的科研、教学事情外增加了许多治理性的事情,这影响了科研和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姚志良起初感受有些不适应,但凭借着博士期间训练良好的统筹、逻辑思维能力,他一点点捋顺事情。“在事情了一段时间后,关于行政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来说,在为人处世、处理问题、心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姚志良如是说。“做事条理、统筹恰当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减少不须要的返工,能让人合理的安排时间”。姚志良是个时间看法很强的人,良好的个人素养、合理分派事情任务、坚持按计划执行的高效事情习惯、平和的心态正是这样的素养让他在教研和治理中“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科研、教学、治理的路上,姚志良依然不辍前行。“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用来形容姚志良,很是恰当,做科研做学问,不绝切磋,自我修炼,重复琢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用强烈的责任意识、脚踏实地、低调谦逊的准则要求着自己,也影响着学生、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