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联系尊龙凯时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人物专访】理想的学者——沈毅教授访谈录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z6com(中国游)官网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z6com(中国游)官网

沈毅,1954年出生,尊龙凯时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1997年至2002年担当新闻流传系主任,20021月至20125月担当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出书专著《<独立评论>研究》《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近现代经济新闻历程研究》,宣布论文50余篇,主编《2007北京文化传媒工业生长报告》《报业经济论集》《中国经济新闻史》等书,结果具有开拓性,富厚和优化了新闻学、新闻史及经济新闻史学科体系,两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结果奖,20102012年相继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北京市优秀教育事情者。同时兼任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果真宣布诗约40余首,其中《月光》《康河的波》收录于两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 
记者:沈教授您好。之前对您的采访都是针对院系调解、学院学科建设等方面,您是以院长的身份接受采访,今天则是以一位学者、一位尊长的身份。您在青年时代被卷进时代的大潮中,做过插队知青、煤矿工人、工厂铣工以及企业宣传科做事,这样的经历对您有何触动?
沈毅教授:文革十年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一场巨大的攻击。关于那些从攻击中挺过来、并在厥后做出些结果的人来说,这算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但却是主观上谁都不肯有的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我加入高考并如愿进入大学,今后人生转向了另外一条门路。时光退回,倘若不是那样,我可能仍是一名普通工人,以其他形式学习和充分自己,并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
记者:我觉得您是一位特别有想法的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第一年,便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当年选择历史专业的初志是什么?
沈毅:恢复高考第一年,可供选择的院校并未几,故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与热爱的中文专业失之交臂,被录取到历史系。其时稍感遗憾,但现在想来,未尝不是幸事。于我来说,正是历史专业的学习才有了我的今天。不然,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客观而深刻。
记者:简直如此。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专业,结业后也一直在历史学领域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您觉得历史专业的学习对您有何影响?
沈毅:我对文学很偏爱,从小写作能力强。但文学究竟仅是众多学科领域中的一个点、一个面,历史专业则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有着更为辽阔的视野。我可以继续投身喜爱的文学史,同时可涉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哲学史等等,以全面的眼光去审视已往、现在和未来。学史使人对已往不甚了解的事物倾注心力,对现实也会有越发深刻的认识。
历史是现实的昨日,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当你对现实问题感应困惑不解时,总能从历史中获得启发。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只脚在现实中,一只脚在历史里。我们从已往走来,既是今日现实的人,也是昨日历史的人。因此,只有不绝熟悉历史、不绝反思才华将现实看得越发透彻。
记者:我觉得,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其价值,每个人保存都有其奇特的意义。经历了六十年风雨,您觉得人为什么在世?该怎样在世?
沈毅:人生的意义有千万种,世世代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讨。有人说,要付与人生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亦有人说,生命自己的短暂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它并没有什么价值。我认为,人活一世,当他回首已往,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应该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应善待自己、尊重别人、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人格独立、信仰真诚、独立思考、勇于继续。做到了这些,我便认为这是充分的一生,有其意义和价值。反之,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甚至不明白作甚自我,作甚主体,是可悲亦可怜的。
记者:您是无党派人士,喜欢写自由体新诗,我知道,您非?粗刈杂。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世却为种种纷纭事务所累,您觉得在如今社会,怎样才华告竣身心自由?
沈毅: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应具有人文情怀。倘若把物看得过重,缺乏超然物外的认识和追求,他不可能自由。所谓自由不是追名逐利的自由、不是灯红酒绿的自由,而应该是独立思考以及独立思考之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酣畅,这是最大的自由。 
记者:中国文人好写诗,我觉得中国文化史在一定水平上是诗人史、诗歌史。您坚持写作30多年,已宣布40多首诗。写作已经融入您的生活,它给您带来了什么?
沈毅:诗言志,言为心声。写诗源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体会,源于那一瞬间的灵感与体验,不甘心让灵感消逝,就要用形象化、意象化、文学化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这个历程便能逾越物的拖累,思想自由地奔跑在自己构建起的形象化的语言世界中。如何将简单却深刻的哲理用文学语言蕴藉、委婉地表达出来,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享受?赡苷庖彩枪糯娜酥院眯词⒂檬璧男问椒从ι缁嵘睢⒎从ψ陨碜非蟮脑虬。
记者:胡适曾说,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广博,又能精深。博概略险些无所不知,精深要险些唯他独尊。在我看来,理想的学者有着学术职位、各人风范、容纳心态和弘大眼光,在这四点上您都很切合。那么在您看来,理想的学者是什么样的?
沈毅:在商品经济的洪流中,昔日大学校园那种非功利的求知渴慕现已日渐珍稀。大学被社会的市场化烙上了世俗化的印痕。我认为,理想的学者最基础的属性,是要有独立的人格,不恭维权势,只追求真理,独立思考,信仰真诚,有着探寻真相的渴望和追求,有着为自己的信仰卖力的勇气与继续。这可能是现今这样一个急躁的社会现实中,应该提倡的学者精神。
记者:明年是您从教三十周年,您在教学要领上有什么心得?
沈毅:(笑)心得谈不上,但总是会有一些体会。好比说勉励学生多念书,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书籍推荐给他们,并实时催促学生的念书进度和效率。学生在求学时代,总是会有惰性。而作为老师,应该能让学生在回首校园时光时,觉得自己学有所成、活得充分而有意义 ;觉得大都老师让自己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教师为人师表,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位老师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在学生们看来,您用一种弘大、高远的历史观去看待研究领域、去看待文学和人生,站在容纳和客观的立场,用史实说话,让学生去重新审视历史,并让他们去自己接触新闻史。您接纳这种奇特的教学方法的初志是什么?
沈毅:教授历史,如果重新到尾都是照本宣科,学生照旧感受枯燥、遥远。所以要充分利用那些原始的、原滋原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亲自去触摸、去体味,学习效果是纷歧样的。这样,就将看似枯燥的新闻史,酿成生动的历史回首和体验,仿若历历在目,仿若伸手可触。
记者:您期待学生通过您的课堂收获些什么?
沈毅:在这样一个变革剧烈、日新月异的时代,充满着急躁与担心,我期待他们除了拥有学识、在求学门路上坚持不懈以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好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拥有好的人格。好的人格在今天,即是只听从真理。虽然可能会在眼下吃点亏,可是它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使人收获充分且踏实的内心。
记者:今年秋季,是您最后一次为本科生授课,许多教师都去观摩,将您作为楷模。学生们更是为您雄辩且严谨、威严亦宽容的学者精神所折服。在教学方面,如何才华更好地传承下去?您对学院中青年教师有着怎样的期待?
沈毅:过奖了。我个人取得了一点结果,既靠自己的不懈斗争,也靠学校学院的支持与机缘。社会是不绝生长进步的,近年来,科研的动力和压力均在提升,域外理论和要领大宗引进,《礼记》有云,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我认为学院老师们的素质、能力和进取精神都越来越好,他们年轻、勤学、知识结构越发合理。我相信,他们会很快崛起、逾越前人,为学校和学院生长做出自己的孝敬。
记者:今年三月您即将退休,另有什么心愿没有告竣?
沈毅:人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在某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尾声时,他应该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我的人生感受是,幸福是什么?幸福主要不是你获得了想要的工具,不是抵达了设定的终点,而恰恰是你不懈努力、不绝追求和不绝接近目标的历程。
在教学中,大都青年人觉得学习沈老师的课并非虚度惫�,而有所收获,这使我感应充分而快乐。教学告一段落,今后与学生们交流的时机变少了,在我看来这是个遗憾。
我即将退休,之前设定的目标已经告竣。但生命不息,斗争不止,接下来,我要将自己的诗歌结集出书,并完成一部学术专著,前者是激情创作的结晶,后者是独立思考的果实,希望会有些价值。我会尽可能充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的。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